深度调研 | 通信线路如何从北京连到非洲——服务“出海”中资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战案例
2018-06-28 / 阅读次数:1986
来源 | 经济观察报
记者 | 张文扬
6月底,通讯工程师丁明磊和部门的十几名同事将从深圳出发,对南非、乌干达、刚果金、津巴布韦等30个非洲国家的设备进行维护巡检。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数据专线、卫星专线等设备将被他们检修,以保证通信线路的畅通。
根据丁明磊的经验,这类维护巡检工作每半年就要进行一次。其他时间里,这些工程师则常驻前方,不停地在非洲各国穿梭,执行工程任务。在就职于爱迅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7年里,丁明磊已经去过十几个非洲国家,维护设备、排查故障、建设地面通信站等。
爱讯达是一家专门为国内“出海”企业、政府机构和组织提供海外通讯服务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公司。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江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目前,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中铁、中交、新华社等企业和单位的客户,出于通讯效率和安全性的考虑,在“出海”过程中希望建立自己的专网,爱迅达公司则通过在海外各地整合资源、建立数据中心、搭建全球网络等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6月9日举行的“2018全球服务外包大会”上,商务部原副部长房爱卿介绍,今年一季度,中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2659.9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680.3亿元,执行额103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和10.6%。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2018年1-4月,我国新兴服务(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带动的软件计算机服务外包等业务)出口2886亿元,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突破50%。
陈江曾在中兴通讯工作了20年,负责海外市场方面的业务。那时候他已经感受到了海外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十几年前,我看到很多海外企业、中资机构在外承担的项目巨大,有的甚至达上亿美金,但其信息化平台非常的薄弱,他们经常会用一些非常传统的方式,如打电话、传真等传送信息,十分不便且影响效率;在一些非洲国家,打电话都不方便。”
他的公司把业务重点放在了提供海外网络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继续大幅增加,更多的机遇正在被发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香港作为通信门户,也为这类信息服务企业提供了联通全球资源的支点。
非洲通信站
充电宝是丁明磊行李中的必备物品,有时候甚至还要多备几个。他在非洲的合作伙伴、客户们经常对他的充电宝“虎视眈眈”,有的会直白地问:“丁,你什么时候离开非洲?离开之前能把充电宝送给我吗?”在非洲,充电宝的容量大多规格比较小,仅够一次充电的量,而且价格是中国的六倍。类似的兴趣还体现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上——总是有人想在丁明磊回国前半价买他的手机。
这些非洲的合作伙伴大多是在他建设通信站时认识的。根据所需的卫星天线大小,通信站的建设时间也有差异:大的通信站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小站则需要一周到两周。共同点在于,除了自身的技术支撑外,这些通信站的基础建设部分,都需要雇佣当地的劳动力,这就需要找当地的基建公司合作。
中国的工程项目总是很受当地人欢迎。发薪日的时候,心情不错的非洲员工甚至会用中文对丁明磊说句“谢谢”。非洲人喜欢跟中国人合作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可以付现金,工资支付及时、灵活,接受日结、周结、月结等方式;不会出现克扣钱的情况——这在当地时有发生;假如项目执行情况良好,价格也较当地更高——在刚果金,当地收入水平约1000人民币/月,丁明磊的公司支付给当地工人的工资约1500-2000人民币/月。
支付的过于灵活对于雇佣方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在几内亚,一家新加坡能源企业曾经采取过日结的方式,但效果不理想。该企业员工于峰对经济观察报介绍:“非洲人生活比较悠闲,普通人吃饱穿暖就不会考虑明天,如果是日结工资,除非把工资花完,否则他们是不会来继续干活的。”目前,这家能源企业雇佣了6000多个当地人负责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采取月结的方式,以保证工程进度;还有400个中国人负责技术型工作。
技术人员通常是中国人,这些人的经验在非洲很受中资企业欢迎。就爱迅达而言,他们在非洲组建了一张渠道代理网络,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技术工作人员在非洲,不停地在各个国家执行工程任务。如果设备出现异常,还需要现场结合实际情况排查,根据故障大小,花费半个小时乃至三四天的时间去维护。在一些过于偏僻的地区,为了尽快解决卫星上网站点的网络中断问题,客户甚至派直升飞机去接技术人员;在安哥拉,爱迅达的客户经理谭志红还曾带着荷枪实弹的安保人员穿过战乱区去见客户,全程都神经紧绷。
中资企业对于中国服务企业的青睐有其特别的考量。据陈江介绍,中国客户在公司业务中占比较多,大大小小的客户超过100家,其中有规模大的央企将近40家;除此之外,政府机构也是其目标客户。陈江说:“中资跨境企业需要建立企业独有的网络,对于专网的要求很高,比如可靠性、安全性、网络加密等;这些企业的业务又关系国计民生,比如石油、矿产的开采;开展项目的地区大多在非洲这些比较偏远的国家。”
从北京到非洲
在刚果金,丁明磊曾经面临客户站点无法上网的问题。他带着专业仪器,搭飞机去现场分析问题,发现网络线路无法建立,是由于当地信号的干扰。丁明磊介绍,在非洲一些国家,由于通信管理比较混乱、各类线路的架设不规范,无线电通讯设备频率标准并不统一,同频干扰问题时有发生。
信息化平台落后的情况下如何改变基础网络?在那些地面网络较差的非洲国家,诸如乌干达、刚果金、几内亚等,卫星是解决之道;而那些地面资源相对充足的地方,通信网络则由国际专线进行连接。
有一定规模的出海企业往往同时进行多个项目、设立多个分支机构,对于信息化要求也非常迫切。陈江以自己接触的一家央企举例,这家客户在海外设有几十个点,承接项目的品种也各不相同,包括建房、修铁路、架桥、开采石油、开采矿产等,都要建设专用的网络平台。有这样需求的企业不在少数。陈江所要做的就是在海外统一建设数据中心和专线网络,根据需求分类,租赁大的带宽(专线),给这些机构客户共享线路,以降低成本。
在境外,身处在异国他乡的人往往会有孤独感,更需要网络来了解信息、沟通家人。在非洲,空闲时间比较充裕——非洲人没有加班的习惯,中国人也连带着放假了。大多数的时间里,像丁明磊这样的外派工程师们只能在所住的酒店或者宿舍小范围锻炼身体,跑跑步。唯一的娱乐活动是他自己安装的中文电视,看看国家动态,或者通过自己公司提供的卫星、专线、VPN专网等跟家人视频。
除了员工生活以外,出境企业在海外也有多种信息化需求。谭志红对经济观察报说,第一是电视需求,可以接收到国内频道;第二是国际电话需求,在非洲当地运营的电话质量差而且贵,在专线、卫星基础上,平台提供的语音和视频通讯质量相对好,费用也相对低(平均低于0.2元人民币/分钟);第三是上网需求,满足当地中方人员随时可接入到国内网络,在网上购物、游戏、聊天,和家人视频等;第四是办公需求,对国内总部服务器、邮箱、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的访问,要通过专线互通手段;第四是视频会议需求,尤其是注重管理的央企,经常召开视频会议;其他的就是信息安全的需求,涉及商业机密、信息保密等方面。
一条看似普通的通讯线路并不是从北京直接连线到非洲的,海外平台的建设设计很多环节。陈江介绍,从北京的总部到非洲某个国家,这中间经历了很多的环节。在大陆地区,服务商需要与三大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合作,先传输到香港或其他国际出口进行连接,再走国际骨干线路到巴黎或者其他国际交换中心,然后再传输到非洲各国。沿途需要整合国内的、国际的、当地国家的的资源,在他们的光缆等基础通讯资源基础上,整合和提供客户需要的企业国际通讯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不涉及政府因素,大多通过商业合同进行合作。仅一个项目,就需要接触大大小小十几家企业进行采购。“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生态链,发挥各自的作用,我们负责设计网络、整合资源、提供服务,并提供后续维护。”陈江说。
难度在于,在连线与建设过程中,各国涉及到的法律、牌照许可、资源协调、沟通等具体问题。在与各国运营商交流的过程中,丁明磊甚至学会了法语和西班牙语,比如给一个客户建设一个卫星项目,在非洲14个国家建设卫星地面站,就需要14张许可证,在当地施工建卫星地面站时,还需要有相应的施工证,这是非常繁琐且难度很大的工作。
这样迂回地进行连接,是出于质量和价格的考量。据陈江介绍,考虑到连接成本和通信质量,目前这些数据中心之间主要通过海底光缆进行互联。一些全球大型的网络节点,比如巴黎、香港等,其通信资源非常丰富;此外,数据中心都是联动的,比如说卫星出现问题,他们会联系生态链上的合作伙伴,看哪一个卫星出问题,寻找原因。
商务部原副部长房爱卿对于服务外包生态链的现状是这样看的:服务外包生态链正在形成,跨界整合集成式供给迅速增加。过去ITO、BPO、KPO之间界限清楚,现在已打破供应链不同环节之间,设计、实施、运营、维护之间的界限,边界越来越模糊,业务越来越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新机遇
一些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通信服务公司选择把运营维护的工作放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拥有着丰富的光缆资源、多家卫星公司,是联通世界的重要门户。它拥有几十座地面站,大的卫星天线可达三十几米,小的卫星天线也有三米、五米——拿到牌照的卫星公司在香港已有六、七家,而大陆目前只有一家。它还吸引着各个国家的运营商们,他们也将香港作为部署数据中心的首选。
仅仅是香港的一栋大楼里,大约就有四百多家世界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机架上的跳线可以在一座楼里迅速完成,这非常便于运营商之间进行互联互通。这种情况在其他世界级的通讯枢纽城市里也屡见不鲜。全世界的资源都集中在一栋大楼里,实现了成本、便捷性的愿望,而运营商们甚至不需要到很多的地方寻找资源。
陈江所在的公司早已在香港拿到了国际电信运营牌照,相当于在国际上做着与三大运营商同样的事情。到目前为止,从香港数据中心起步的十年里,公司在全球各个大洲都建立了数据中心: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南非约翰内斯堡、美国纽约、洛杉矶、澳大利亚悉尼以及中东的迪拜等等。
更多的中国科技服务企业看到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一家名为同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参与了港珠澳大桥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该公司此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滨海建投集团、深圳市地铁集团等企业提供服务,并在无码化开发方面取得进展。其公司总裁熊俐对经济观察报说,他们目前对于为出海中企提供管理系统服务非常感兴趣。
在国家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背景下,香港这个国际通信的枢纽城市正在发挥更大的作用。据陈江介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把海外的网络汇聚中心设在了香港。香港开放的市场环境、丰富的卫星和海底光缆资源、全球各国电信公司在香港的POP点等都为开展这类业务提供了便捷。
在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下,“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拓展成为离岸业务发展的新亮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外包品牌发展报告2018》,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正在持续增强,“中国外包”服务的对象覆盖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从美欧港日拓展至东南亚、大洋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
目前,上述这些科技服务公司为中资企业提供的是信息化的基础性服务,如办公自动化、财务、合同管理等。陈江认为,等到基础平台建设达到信息化的应用要求后,在涉及核心应用的信息化支撑上寻找机遇。目前,走出去的大的央企,都有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未来需求增长同样可期。